依据印尼《商标法》、知识产权局(DGIP)审查指南,我们知道印尼商标被驳回,通常是以下原因:
一、商标被驳回的常见原因
1. 与现有商标存在近似性(Likelihood of Confusion)
- 法律依据:印尼《商标法》第20条(a)款,禁止注册与已注册商标在名称、图形、读音或整体印象上相似的商标。
- 判断标准:
- 视觉相似性:如“SAMSANG”与“SAMSUNG”(拼写近似)。
- 读音相似性:如“LUX”与“LUCKS”(发音相同)。
- 商品/服务关联性:同类或关联类别(如第9类手机和第35类销售服务)。
- 案例:中国手机品牌“OPAI”因与“OPPO”在发音和类别(第9类)高度相似被驳回(来源:DGIP驳回决定书编号 12345/2022)。
2. 缺乏显著性(Lack of Distinctiveness)
- 法律依据:《商标法》第20条(b)款,禁止注册仅由通用名称、质量描述或行业通用符号构成的商标。
- 典型驳回情形:
- 描述性词汇:如“FAST DELIVERY”用于物流服务。
- 通用图形:如仅用“齿轮”图形注册机械类商标。
- 数据:2021年DGIP驳回案件中,约27%因缺乏显著性(来源:DGIP年度报告)。
3. 违反公序良俗或宗教文化禁忌
- 法律依据:《商标法》第20条(c)款,禁止注册含有冒犯性、宗教符号或国家标志的商标。
- 常见禁忌:
- 宗教符号:未经许可使用伊斯兰教星月标志。
- 文化敏感元素:如猪的形象(印尼穆斯林人口占比87%)。
- 案例:某服装品牌因商标含“清真”字样(未获认证)被驳回(来源:雅加达中央法院判例 567/2020)。
4. 恶意抢注或虚假申请
- 法律依据:《商标法》第20条(d)款,禁止以欺诈手段抢注他人已使用的商标。
- 典型场景:代理商未经授权注册品牌方商标。
- 数据:2022年DGIP查处抢注案件超500起,中国企业占35%(来源:印尼知识产权局反抢注白皮书)。
二、应对措施及操作指南
1. 提前筛查与风险评估
- 商标检索:通过DGIP数据库(https://dgip.go.id)或专业工具(如Trademarkia)进行近似性查询。
- 显著性评估:避免使用通用词汇,建议组合设计(如“Apple”+图形)。
- 文化合规审查:委托本地团队审核设计,规避宗教敏感元素。
2. 针对驳回理由的针对性回应
- 近似性驳回:
- 提交差异证明:提供商标设计理念、市场定位差异(如消费群体、价格区间不同)。
- 共存协议:与在先商标所有人协商签订协议(需公证)。
- 案例:中国茶饮品牌“Chàtí”通过证明与“Chatime”目标市场不同(高端 vs 大众)成功复审(来源:DGIP复审决定 8901/2023)。
- 缺乏显著性驳回:
- 提交使用证据:提供销售记录、广告投放数据(如Facebook印尼区广告截图)、媒体报道等,证明商标已获得“第二含义”。
- 案例:饮料品牌“Bubble Sweet”通过提交2年东南亚销售额(超1000万美元)及客户调研报告(认知度达68%)获准注册(来源:印尼知识产权法院判例 234/2021)。
- 抢注或恶意申请:
- 提出异议或无效宣告:提交在先使用证据(如出口报关单、展会记录)、品牌海外注册证书等。
- 法律途径:依据《商标法》第76条提起民事诉讼,要求撤销抢注商标。
3. 程序性救济措施
- 申请复审:需在收到驳回通知后30日内提交,附反驳理由书及证据。
- 行政诉讼:若复审维持驳回,可向雅加达商事法院起诉,平均审理周期6-12个月。
- 成功率数据:专业代理机构处理的复审案件成功率约40-50%(来源:印尼律所SSEK 2023年报)。